士師記第六章是基甸的故事。那時,「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,耶和華就把他們交在米甸人手裡七年。」結果以色列人被米甸人壓制,每逢以色列人撒種之後,米甸人上來攻打他們,沒有給他們留下食物,牛、羊、驢也沒有留下,結果他們因米甸人的緣故,極其窮乏,就呼求耶和華。耶和華先是派了一位先知作為控訴者,責備以色列人破壞了與神的「立約關係」。然而神沒有放棄以色列人,祂決定差遣基甸來拯救色列人。但基甸跟摩西一樣,懷疑自己的能力,所以神一次又一次的藉著說話和證據(接受了基甸的禮物),證明祂與自己同在。結果基甸因他面見神而沒有死,所以「築了一座壇,起名叫耶和華沙龍」,記念這次與神相遇。
其實在士師時代,因以色列人未能完全趕出外邦人,以至同他們混雜而居,逐漸失去了對神的忠誠,開始遠離神,轉而去跟隨迦南地的偶像崇拜,因此神便藉著外敵懲罰他們;這種叛逆、懲罰、呼求、拯救的循環,遍布於士師記當中。在極其困苦的日子,神的使者向基甸顯現,說:「大能的勇士啊,耶和華與你同在!」基甸回應道:「主啊,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,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?」基甸的反應,就如任何在那時代的以色列人會有的回應:耶和華真的與我們同在嗎?或許我們以為「神真的與我同在嗎?」,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,但很多時這並不是我們真正的想法。
「耶和華沙龍」,就是「耶和華是平安」。對於以色列人來說,他們之所以失去了這份平安,是因為神不再與他們在一起;就正如基甸說,若神真與他們同在,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?沒有人想失去平安的,想得著平安從來不是基督徒的專利,但信徒有時卻像不認識神似的,只追求平安,沒有追求那平安的主。我們想生活安穩、想擁有穩定的工作、找到好的學校進修、想擁有這些、找著那些等,然後我們會求神賜給我們,使我們得著平安的生活。求這些都沒有錯,神對我們的祝福都是具體的,問題是擁有這些後,信徒又會否更親近主呢?
士師記來到基甸的故事有一個轉變。因著基甸後來過於自負而為自己做了以弗得,叫以色列人因拜以弗得而行了邪淫後,士師記中的「國中太平XX年」之記載沒再出現了。換言之,在基甸死後直至王國時期,國中都沒有太平,表明那時以色列人的罪已非常嚴重,人普遍沒有就近神的心。沒有了神,就沒有了平安;再多的平安祝福也沒意義。
「耶和華沙龍」不只是一句原人有平安的祝福,而是一句願神與人同在的祝願,提醒人我們不是只追求人生的平安,神本身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。